查看内容

主体工程有关施工方案及要点

第一节、 施工测量 3.1控制点测设 首先对市规划部门给定的红线控制点进行校核,然后根据建筑物的形状来设定本工程的控制点作为轴线测放的依据。 本工程设4个轴线控制点形成控制网。控制点应用混凝土、钢桩或木桩设置半永久控制点。 由建设单位给定的市规划部门的标准控制点测设本工程使用的水准控制点,作为标高测量的依据。且每次在进行标高测量前均应由对半永久水准点进行校核,确认所设水准点无变化、高程值准确后方可进行施测。 轴线控制点和水准控制点测设完成后经有关部门(规划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验线合格后进行妥善保护,并绘制详细位置图备查。 3.2建筑物的定位和轴线测放 根据设计给定的定位依据和红线的定位条件,利用N2级经纬仪进行建筑物的定位测量。 考虑到本工程为地上5层的建筑,建筑物高度只有22.70米左右,另外工程四周场地较开阔,平面测量控制网采用十字测量轴线形式的外部平面测量控制网,即测量轴线方向点投测到本工程附近并埋设标桩。测量轴线平行偏离相应的建筑轴线1m(目的是为了测量放线时仪器视线不被柱子钢筋挡住)。 测量依据点为红线点,对红线点的距离进行实测,检查实测值与其理论值的较差是否在规范容许范围之内。以红线点为起始依据,在实地测设出建筑轴线的交点,然后以此为依据,在实地上测设出点位,并把测量轴线的方向点投测到附近并埋设标桩。 测量轴线测设到实地上后,首先对测量轴线与起始测量控制点(线)的相关几何尺寸关系以及长、短测量轴线的正交度进行复测和调整,保证建筑物长、短测量轴线相互垂直以及测量轴线和起始测量控制点(线)的相关几何尺寸与其设计值的较差在规范要求范围之内。各控制点的间距和夹角用经纬仪和钢尺进行校核,与设计长度和夹角比较,其偏差分别不超过2mm和10",并做出测量数据记录。 建筑物结构部分的测量放线:以外部测量控制轴线为依据,在施工上架设正倒镜,把测量轴线投测到施工的混凝土面上(用墨线把测量轴线弹在混凝土面上),施工队根据所投测的测量轴线控制柱子、梁等的定位放线。 建筑物建筑部分的测量放线:在结构施工时所投测的测量轴线(把测量轴线处的混凝土浮浆清除,墨线就会显露出来)架设仪器,把建筑轴线引测到柱子上,用来控制内墙及外墙等的定位放线。 3.3建筑物的高程测量 在进行地上工程的高程引测时,在建筑物首层外墙柱上设置±0.00线或1.0m标高控制线,利用钢尺向上分段引测。标高控制线不少于4处。 当引测高度超过一整尺长度时,设置第二次标高引测线。引测完成的施工层标高要利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校核测量,符合精度要求后方可继续施工。 引测步骤是: 1、先用水准仪(S2级)根据控制水准点引测±0.000线,定桩(点);控制后再向引测处准确测出相同的起始标高线,一般测500或1000标高。 2、用钢尺沿铅直方向,向上测量至施工层,应测出每层500水平标高线,的标高线均由此处的起始标高线向上直接量取。 3、将水准仪安置到施工层,校测由下面传递上来的水平线,误应在±5mm以内。在找平时,应后视两条水平线作校核。 标高施测时的要点: 1、前后视距离必须等长或近似等长; 2、钢尺使用前必须经过计量部门检测; 3、中午高温时不宜找平,仪器严禁高温、暴晒情况下工作。 3.4建筑物垂直度控制 本工程各单体的垂直度控制采用“外控法”和“内控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校核控制。即建筑物外轮廓的垂直度控制由经纬仪在四角处以首层轴线为基准向上投测校核偏差。在控制内部轴线和墙柱垂直度时以激光经纬仪向上投测控制点,并利用线锤来校核建筑物的垂直度。一般每隔5层校核一次。 每层的墙柱垂直度控制由线锤和经纬仪校核完成。在结构施工完成后随即进行已完工程每层轴线垂直度偏差测量,以便及时进行调整。 选择无风阴天的早晨或傍晚,对建筑物每二层用激光经纬仪进行一次垂直度测量,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加强边柱、边梁模板的轴线控制与加固,杜绝建筑外缘构件出现错台、跑模、涨模和轴线位移。 3.5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设置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本身应当牢固,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 3、观测点上必须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墙身保持一定距离。 4、设置方法: 沉降观测方法 使用仪器:S2级水准仪和塔尺; 每次观测前必须对基准点进行复核,然后设站于建筑物侧,后视基准点,前视沉降观测点,得出观测数据,做好记录。每次观测必须由三人进行,一个观测,一个复核,一个跑尺。将得出的数据经过计算,得出本次沉降量。工程竣工前将沉降值绘制成沉降观测曲线。 沉降观测时间要求: 1、观测点设置完成后观测一次,作为原始数据; 2、主体结构施工期间每完成一层观测一次; 3、装修期间每月观测一次; 4、竣工前观测一次; 5、做好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及观测记录,工程竣工前将沉降观测值绘成沉降观测曲线; 6、每次观测后如发现沉降异常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共同采取措施; 7、首次观测时,必须经过两个测回,以确保首次观测精度; 8、工程竣工交验前可根据建设单位及设计要求,设立永久性观测点。 第二节、 土方开挖 土方开挖施工要点: 1、开挖前应首先由测量人员进行放线,并用灰线实地撒出,经复核无误后再进行土方开挖。 2、开挖施工中应随时观测各构件(部位)开挖深度,严格控制,以防出现超挖现象。 3、基坑回填前先清除基底上的草皮、树根、砖块、石头等杂物;将基底整平,并夯实。 4、回填土质量要求 土料采用基坑中挖出的粘土,不含有机杂质,使用前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15mm,施工时适当控制含水量。现场夯实密实度要求达到设计要求。素土每层铺土厚度为200-250mm,每层夯实遍数为纵横夯压3-4遍。打夯之前对填土初步整平,打夯机依次打夯,均匀分布,不留间隙;素土中不得含有有机杂质,使用前过筛,其粒径不得大于15mm;现场素土要预留3%左右的下沉高度;填土从最底处开始,由上向下整个宽度分层铺填夯实。 5、根据回填土方量,将部分土方堆置在现场,其余运至场外指定地点堆放。 第三节、 钢筋工程 1、原材料要求: a、工程中用到的钢筋有: Ⅰ级钢筋: Fy=270N/mm2 Ⅲ级钢筋: Fy=360N/mm2 b、钢筋属质量双控材料,钢筋原材料除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明外,还需按要求做力学性能试验及可焊性试验,出厂质量合格证与力学性能报告两者均要齐全,若用到进口钢材,还应加做化学成份试验。钢筋的试验及检验结果应满足QB1499-91《混凝土工程用钢筋》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于不合格的钢筋坚决予以清退,不得在本工程中使用。 2、钢筋的配制 施工前组织技术人员交底,并编制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及作业指导书,安排绑扎顺序、排放规则、及主要施工方法,明确质量及工期要求,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重点。 钢筋应严格按图纸施工,下料前详细阅读图纸及设计变更,钢筋料表应分出工程部位和具体位置,料表的检查由工地分管技术人员负责,钢筋在加工场制作成型后,挂料牌分类堆放,运送到现场前,下料人员应配合施工员分类交底。 3、钢筋的连接 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本工程钢筋的连接方式有2种: 梁钢筋采用闪光对焊连接。 纵向钢筋采用竖向电渣压力焊连接。 同一构件内有多根钢筋需要连接时,搭接钢筋数量在同截面内不得超过钢筋总量的50%(对于柱)或25%(对于梁),接头错开间距不小于45d。本工程竖向构件钢筋的接驳从楼板上500起开始。 简支梁及连续梁底筋不得在跨中L0/3(L0为净跨)范围内搭接,面筋不得在支座附近L0/3范围内搭接;悬臂梁净跨小于钢筋原材料长度,故不允许出现搭接接头。 板面筋在跨中处搭接,底筋在支座处搭接。 4、钢筋的锚固及节点构造: 锚固长度LaE见下表 b、框架柱 框架柱在变截面处钢筋按图纸示意1:6坡度弯折直通,若不能满足1:6坡度条件需重新插筋。各种预留、预埋管、洞如需穿越柱时,尽量避开柱筋,如无法避开,柱竖向筋按1:6坡度弯折绕洞。 c、梁筋 纵横梁相交时,框架梁梁底主筋放下排,同为框架梁时,短向框架梁主筋放下排,次梁与框架梁相交处,次梁梁面钢筋放于上排。 所有梁当梁宽b<350、h<700时采用两肢箍,b≥350、h<700采用四肢箍,箍筋应做135°弯勾,弯勾平直段不应小于10d。 梁端箍筋加密区范围内不允许有钢筋接头。 当梁与柱边平时,梁的外侧砼保护层增大以使其钢筋置于柱钢筋内侧。 梁留洞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埋设钢管和加强筋,不得遗漏了进行剔凿。 d、 板筋: 板底筋锚入支座内并过支座中心线不少于5d,板面筋锚入支座内不少于35d。 双向板中,底筋平行于短边者置于下排,平行于长边者置于上排。板底与梁底相平时,板下部筋应置于梁下部主筋之上。板内预埋管须敷设于板内上下两层钢筋网之间,当埋管处无板面筋时,则需沿管长方向加附加钢筋。如下图: 板上孔洞当直径或边长L≤ 300mm时,板筋不断,绕洞而过;L>300mm时按设计要求设洞边加强筋。 5、钢筋绑扎就位: a、同层构件先绑扎柱,后绑扎梁板,当柱主筋与梁板筋发生冲突时,一定要保证柱主筋位置。 b、柱、梁、板筋的接头位置,锚固长度,搭接长度要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钢筋绑扎做为一个关键工序要由质量检查人员实施施工全过程的监督监控。 c、柱子核心区的箍筋采用焊接核心箍,提前加工好后运至绑扎部位。如图示意: d、板底筋采取在模板上划线的办法来控制间距,板面采用马凳来控制板厚。如下图: e、本工程为二级抗震要求,框架梁、柱箍筋末端必须做成135°弯钩,如下图: f、钢筋保护层厚度等采用与混凝土同标号的垫块来保证,垫块上带绑丝,绑到主筋上。 g、钢筋绑扎时要仔细,绑丝选用22#钢丝,每个交叉点均应绑扎,不得有落扣现象。 h、注意成品保护,钢筋绑扎完毕后不得污染,避免被重物砸弯。 i、砼浇筑前应在板筋上垫九夹板作为施工马道以防止施工时人员荷载的重压使上层钢筋塌陷,影响楼板受力。 第四节、 模板工程 1、模板的支设 ⑴、配置成套模板,按具体施工部分分类编号使用,支拆模前后,均应清理、刷油、分类避免混淆。 ⑵、按构件施工的顺序交接及考虑到砼强度增长及拆模要求,梁板模板配置3套,柱模板配置3套,以便有效地保证工期。 ⑶、施工之前由项目工程师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交底,明确主要轴线位置及与其它构件位置的关系,向施工人员讲解图纸意图,解决图纸中的疑难问题,使各区段分管施工员对施工工艺,施工重点有全面的了解,并清楚质量要求及工期控制目标,之后施工员向操作人员交底。 ⑷、钢筋工程检查合格后,由经理部通知有关施工人员进行柱模板支设。支设前应按图纸详细复核预埋铁件、穿管、予留洞口的位置、数量是否正确。 ⑸、每个施工段内支模顺序是: 梁→楼板→柱→梁墙柱头。 ⑹、柱模板均采用九夹板,加固肋条50×100mm木方及φ48×3.5mm钢管的配置,根据柱形调整,见下图,T型柱支模参照下图。 ⑺、梁模板采用九夹板,加固肋采用50×100木方及φ48.5×3.5钢管配合,当梁高超过 600mm时另加穿墙螺栓,螺栓通过“3”型卡,螺帽与加固肋等连接,螺栓横向间距为600mm,竖向排距视梁的具体高度确定,梁高600~800加一道。梁底现场先加工成木板条(块),侧帮则按交叉梁位置留岔口。见下图: ⑻、大截面梁顶架根据荷载计算结果,缩短间距,加设钢管带及支撑。 ⑼、梁跨L≥4M时,梁底模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为2‰跨长,悬臂梁预起拱L/300,曲梁预起拱L/400。 ⑽、板模采用九夹板面板,利用满堂红架子配合木方及钢管加固,见下图: ⑾、柱头、梁头、墙头利用九夹板按具体结构尺寸现场加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加固必须坚固可靠,接缝严密保证质量。 ⑿、为解决外墙及楼梯间上下墙体经常出现的错台问题,可在下层砼浇筑后补支一个木方,然后将上层模板支在木方上,如下图: 2、模板验收 模板支设完毕后,由施工员、质检人员会同班组长联合检查所有模板的清洁、加固、接缝等是否符合要求,并对支模位置、平整度、垂直度进行复核,确认合格后填写自检记录,并报送技术部进行复检。经交检合格后由工地技术负责人通知甲方监理、质监三方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浇筑砼。 3、模板拆除 ⑴、模板的拆除时间根据所留同条件养护试块的强度来决定。 ⑵、柱及梁侧模在砼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即可拆除。梁、板底模,在砼强度达到下表条件,方可拆除: 严禁未经技术人员通知,不经施工员安排操作人员随意拆除模板及支撑、加固体系。 第五节、 砼工程 1、按照进度计划在构件浇筑前一个月由技术人员向商品砼公司试验室申请砼配合比。申请配合比时,需向试验室提供有关砼标号、施工部位、坍落度、水灰比等性能要求。 2、本工程使用砼主要为商品砼,砼的质量要求以砼配合比通知单及工地技术部门按实际施工需要出具的技术通知单为准。 3、浇筑采用砼泵送的方法,施工中应尽量避免出现不应有的施工缝而影响整体结构质量。 4、浇筑砼前,会同施工员、质检员进行交底,使操作人员清楚砼的浇筑顺序、方法、振捣点布置、施工路线及一些特殊部位砼浇筑应采取的措施,并且明确质量要求,每次浇筑砼前对输送泵,振捣机具等施工机械进行全面的调试,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生故障而影响砼的质量。 5、浇筑砼前由技术负责人会同水、电、消防、及其它涉及的相关安装专业进行会审,参加会审各专业需仔细审图,查对现场,验收完各负责人在砼浇筑通知单上签字后方可浇筑砼。 6、在不同标号砼构件相交处,采用钢板网隔断分区。在梁、板、柱交接处如下图处理: 7、在施工班组内部明确“谁施工谁负责”的奖罚制度,每次浇筑完的部(构)件上标注主要浇筑人员姓名,加强操作工人责任心。 8、对于梁柱接头等钢筋较密且交叉重复较多的部位,作为结构的特别部位,浇筑砼时应加倍仔细小心,可考虑: ⑴、选用粗骨料较小的配合比。 ⑵、侧面钢筋较稀处下振捣棒。 ⑶、选用φ25×4.5(7M)振动棒系统。 ⑷、分段分层振捣等措施。 目的均为了使该部位砼能振捣密实和避免漏振而影响砼质量。 9、在浇筑竖向构件砼前,先清洗干净新旧砼接槎处的凿毛面,并先浇筑同标号砂浆30~50mm厚。此部分砂浆,不宜用输送泵输送,可用井架运输。泵送砼时,泵口出料不允许直接冲击已成型钢筋。 10、柱、梁的砼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板砼采用平板振捣器振捣。分层浇筑砼时振捣棒要插入下层砼内5CM以上,保证砼接槎质量。砼振捣要密实,但也不能超振而造成涨模甚至跑模。 11、板面砼浇筑完成后先用刮杆刮平,然后用木抹子抹平,最后在砼初凝前用木抹子再压一遍,以减少砼的表面裂缝。 12、砼浇筑过程中不经过技术总负责人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变动配合比,并按下列规定留置试块: ⑴、每100盘且不大于100M3不少于一组 ⑵、每层不少于一组 ⑶、每层多留设一组同条件试块,作为拆模试块。 13、砼养护指派专人负责,柱等竖向构件用水管或喷雾器随时浇水使砼表面保护湿润,浇筑的板砼可以采用蓄水和浇水的方法,使之保持湿润。一般砼养护时间不少7昼夜,水箱等抗渗砼养护时间不小于14天。 第六节、 砌体工程 一、施工准备 1、施工前由技术部提出材料计划,物质部负责按时足量安排材料进场。 2、工程技术组先编写详细的技术交底,并组织工人现场交底学习。 3、准备好其它材料及机具,如水泥、砂、翻斗车、小推车、脚手架、瓦工工具等。 二、施工措施 1、熟悉施工图纸,明确门窗洞口位置、标高及构造柱位置。构造柱的留置应以图纸为准,若图纸无明确规定时,则应满足有关砌体施工规范要求。 2、在砌筑前,先弹出墙边线、门窗洞口线、构造柱位置线等,在墙体上弹出灰缝线、门窗洞口标高等,并在墙体转角处立设皮数杆,并经技术人员及施工员验线。 3、砌体与混凝土结构的拉结主要采用埋设墙拉筋的办法,在柱中每隔500高预埋2Φ6钢筋,此筋埋入柱中250,外露700,且不应小于墙长的1/5。 4、门洞口按规定埋设经过防腐处理的木砖。 5、砖墙应错缝砌筑,水电管线应在砌筑之前接好,同时在抹灰之前试穿线,以免事后剔凿。 6、门、窗洞口处按要求设置过梁;过梁的设置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7、砌筑脚手架采用外脚手架和室内龙门架结合,最后拆架时,每拆一步架,均要用砂浆将杆洞堵实。 8、砂浆配合比要准确,做到活完料尽。已拌好的砂浆应抓紧时间用完,严禁将砂浆搁放过夜而使之结块。 三、墙体抹灰 1、抹灰在砌体砌完一周后进行,须在砌体工程质量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2、抹灰采用的砂浆品种应符合设计要求。其配合比、性能应经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3、抹灰前应检查预埋件、预留洞等位置是否正确,并应将墙的灰缝、孔洞填补密实,清除浮灰。 4、抹灰层的平均总厚度,不得大于下列规定: 内墙:中级抹灰:20mm; 外墙:中级抹灰:20mm。 5、抹灰必须分层进行。水泥砂浆每遍抹厚宜为5~7mm;应待前一层7~8成干燥后,方可抹后一层。大面积抹灰前,修补找平用的砂浆应与大面积抹灰所用的砂浆一致。抹灰面层不得有爆灰和开裂。各抹灰层之间及抹灰层与砌体之间应粘结牢固,不得有脱层、空鼓等缺陷。各种抹灰砂浆在凝结前应防止暴晒、淋雨、水冲、撞击、振动。抹灰层宜在湿润的条件下养护。 6、所有门洞及走道的阳角、柱角皆做20厚l:2水泥砂浆护角,护角高为1800mm,宽80mm。 7、埋设暗线、暗管等孔槽处,应先用水泥砂浆填实抹平,并用纤维网布或钢网作防裂处理,再分层抹灰。 8、空心砖外墙抹灰采用M10纤维水泥砂浆打底12厚,内掺5%水泥重的防水剂,抹灰时满挂钢板网,然后用M10纤维水泥砂浆找平8厚,最后做聚合物水泥基防水涂料1.5厚。 9、建筑物外墙抹灰,当设计要求满挂钢板网时,应将钢板网用射钉钉牢,然后再抹灰。挂网前应清理基层,基层应平整,如不平整则应用与抹灰砂浆相同的砂浆抹压平整,然后在其初凝后,终凝前将金属网用水泥砂浆压实。射钉间距不宜过大,要保证钢板网不变形起拱。抹灰层与基层须粘结牢固,无脱层起鼓且必须将钢网覆盖住。